|
发表于 2021-1-3 22:53: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上个学期某个周六的晚上8点半,我给一位教授发了电子邮件,想约个时间跟他聊一聊3分钟后,收到回复:I am in my office now. It is 8:35 pm. If you'd like, we can talk any time from now until 10:30 pm.Alternatively, we can wait until Monday at 10 am, or after 4 pm.You choose.Luis这是我跟何老师的第一次接触后来办公室搬到了科维理所,经常可以碰到一位大姐和她萌萌哒的女儿,他们是何老师的妻子和女儿。何老师就住在K所里面。大姐人很nice, 经常和所里的研究生打成一片。有时候她会跟我们抱怨何老师太忙了没空和她玩,但她总能找到充实自己的方法。k所坐落在北大的最北边的朗润园,往北过了围墙和一道马路对面就是圆明园,平时非常安静。她会在所里向阳的办公室里,安静的看一本喜欢的书。她会与女儿游戏,会带她在校园里散步。她会和我们,在k所前结了冰的小湖里滑冰。我们的生活都在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进,这是她的节奏。何老师每周120+小时的工作时间,在我们看来也是夸张的,但是是真实的。我的同学问过他每天睡多久。答曰:“三四个小时吧,睡多了头晕。”这是他的节奏。在何老师看来,颇受欢迎的《生活大爆炸》在描述科学家和他们的生活方面,“表现得非常糟糕。”我个人很喜欢看《生活大爆炸》,但不会把它看成一个描绘科学家和他们的生活的一个纪录片,而是把它当做一个冷段子比较多的情景喜剧来看。如果真的要评价《生活大爆炸》在描述科学家和他们的生活这个方面的好坏,那么的确真的是“表现得非常糟糕。”,因为片中只着重介绍了几个性格比较鲜明的人物,样本太小了,太误导了,应该每一集介绍他们工作地点的每一个人,然后好几季下来,这才把各种各样的科学家们的生活介绍的差不多了嘛,这方面的表现才应该称得上好。《家有儿女》在表现中国家庭和他们的生活方面,表现的也并不好嘛,又不是人人都有那么一种家庭。跑题了。在我看来,k所的老师,研究员们,都是优秀、谦逊、专注的人们。大家也都有自己的爱好,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是大家共同的特点是,对于他们所从事的领域,都是满怀好奇和喜爱的。大家也或多或少的把工作当成自己的一种爱好,就像有的人喜欢音乐,有的人喜欢动漫,有的人喜欢游戏,我们愿意把时间花在这些外人看来也许一点意思也没有的个人爱好上,如此而已。把这种转化做到极致的,就是何老师。正如一些评论中所说的,“如果你了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了解量子力学,了解黑洞,就会知道真正的科学已经足够神秘,足够有趣,足够吸引人了。”这种事不可能发生在每个人的身上。如果把这种观念用在科普上,想必会起反效果把。但是这种事的确有可能发生在一些人身上。因为在何老师接触的大部分人中,的确是这样的。他说出这种观点,我不认同,但也一点不奇怪。所以文章看了一半我就已经知道评论区里什么样子了。我只是觉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不必刻意寻求认同,做好自己,足矣。---------------广告--------------关于传媒界那些“无法达成的认同”,我之前写过一篇用贝叶斯模型对其解释的小博文,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来http://fmajor.lamost.org/blog/?p=1177看不喜请勿喷,关了就行了......滚回去看书去了。 |
|